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初以來,我國鋼鐵業的集中度依然呈下降趨勢。產業集中度是事關鋼鐵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因此,找出集中度降低問題的癥結所在也成了當前鋼鐵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受歷史因素影響,我國鋼鐵行業的產業結構呈“二元化”特點:大型鋼鐵企業產品以板帶材為主,中小型鋼鐵企業以長材為主。2012年粗鋼集中度指標下降主要是因為大型鋼鐵企業粗鋼產量同比下降,而中小型鋼鐵企業(其中含非鋼協會員企業)增產較多。這也暴露出大型鋼企與中小型鋼企軋材品種的產品結構在市場上的適應性存在差異。由于我國城鎮化仍在繼續發展,對建筑鋼材仍有較大需求,這種態勢今后還會延續相當長一個時期,預計集中度指標仍會繼續呈下降趨勢。因此,提高產業集中度不能靠限制中小企業發展,而是要更多地依靠大型企業化解過剩的“先進”產能,把重點放在產品結構的調整升級上。
大型企業應大力調整產品結構
長期以來,在產能過剩問題上,業界的注意力和關注點往往集中在中小型企業的落后產能上,但實際上,這一部分產能在過剩產能中所占比例較小。中國鋼鐵行業產能過剩更多地表現在先進產能過剩。如我國板材產能利用率已經從2004年的80%下降到2012年的59%,但仍有一批以現代化板帶產品為主導的項目在建設中。有業內人士表示,中國鋼鐵行業現在最大的風險不是中小企業的落后產能,而恰恰是大型企業高水平重復建設的先進產能。中國鋼鐵業如果出問題,就可能出在一些大型企業內。
筆者認為,大型鋼鐵企業要利用自身技術設備先進的優勢,在本行業內提高競爭力,開拓、占領高端產品市場。如在造船用鋼方面,目前國內大型鋼鐵企業還不能滿足船舶業需求的全部鋼種,只在普通船板上實現了自給自足,而超高強度船板、異型船板、超寬超長超薄船板還不能滿足國內造船廠的要求。又如汽車板方面,2012年,我國進口的鋼材中,汽車用冷軋板比例仍然很高。在汽車用冷軋產品領域,寶鋼占了國內市場近一半的份額,鞍鋼、武鋼、馬鋼、本鋼等企業總共約占20%,仍有30%的同類產品是由浦項、新日鐵、JFE(日本鋼鐵工程控股工程公司)等生產的。因此,在高端鋼材產品方面,我國鋼鐵工業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大型鋼鐵企業化解板材產能過剩的主要對策在于努力拓寬國內外市場需求,著力點在于發揮先進產能的優勢,生產出高端產品,奪取船板、汽車用板的技術制高點,這是當務之急。
通過化解產能過剩提高集中度
當前鋼鐵行業集中度低只是一個表面現象,透過現象看本質,產能過剩問題才是關鍵。
從企業層面看,目前鋼鐵行業產能過剩,就是經營惡化在實體層面上的映射,即之前負債擴張所形成的產能,無法達到預期的收益。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間的兼并重組缺乏動力。過去企業聯合重組,有很多是地方政府用行政力量推動的結果,現在地方政府自身債臺高筑,也沒有這個能力搞“拉郎配”了;國家有關部門目前的政策重點是要求大型國企必須盈利,“去產能化”更為迫在眉睫。
從行業層面看,當前鋼鐵行業的特點是產能閑置成本(生產固定成本)要大于產成品的庫存積壓成本(生產可變成本),因此,任何市場價格短期階段性回升的信號都會刺激企業開足設備馬力,大幅提高產品產量,目的在超過盈虧平衡點,極力擺脫虧損困境。但這時過剩產能轉化為過剩產品,庫存積壓就會對后期的產品價格造成下行壓力,短暫的生產擴張也就驟然而止。
從宏觀經濟層面看,本輪經濟周期從2001年開始,產能擴張一直持續到2011年,歷時11年。由于產能收縮期與擴張期的時間大至相同,因此,鋼鐵工業還將面臨漫長的“去產能化”時期。國外市場上,國際經濟在深度調整,外需處于低迷狀態,出口呈下滑趨勢,想通過外需對國內去產能化,不利因素較多。國內市場上,最近,上海、浙江和江蘇三省市決定未來將重點發展服務業、高端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意味著這三項產業將取代重化工業的主導地位;同時,也意味著重化工業的需求將逐漸回落,并逐漸萎縮,投資增速將持續回落。對這種趨勢,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
如上所述,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化解產能過剩,除了依靠市場作用外,也需要政府在相關方面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建立退出機制,將化解產能過剩與兼并重組結合起來,這一道路依然漫長,產業集中度的提升也任重道遠。